首页

冰城玫姿两次取奶在线

时间:2025-05-26 00:45:52 作者:习近平的民生之问|“是增,是稳,还是降?” 浏览量:29281

  中新网5月23日电 题:习近平的民生之问|“是增,是稳,还是降?”

  三夏时节,广袤的中原大地上,金黄的麦田静待收获。

  “今年的小麦种植面积,是增,是稳,还是降?这次旱情,会不会影响你们的收成?”

  5月20日,在河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尤为关心粮食安全问题。

  他还特别关注当前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的旱情,“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用水调度,确保城乡居民供水和农业灌溉需求”。

  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一直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国之大者”。

  河南是名副其实的粮食大省,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超1300亿斤,用不到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近10%的粮食,是全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一组数字就能直观反映这个“压舱石”的作用:河南生产了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4/5的酸辣粉……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河南之行,习近平总书记关切小麦种植面积,亦是在关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耕地。

  这些年来,总书记多次对耕地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央一号文件,都对耕地保护作出明确要求,其目的就是坚决守住守好18亿亩耕地红线。

  这次来到河南,总书记再次要求,“要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扛牢粮食安全责任”。

  确保粮食安全,既要藏粮于地,也要藏粮于技。

  在河南考察,总书记还特别强调了“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

  6年前,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就指出,“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

  今年以来,他多次在地方考察中强调“现代农业”的着力方向。

  在吉林,他强调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在贵州,他要求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在云南,他称赞云南的花卉产业“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以河南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12年超过城镇居民,城乡收入比从2.72∶1缩小到约2∶1。

  此次河南之行,总书记进一步要求,“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今年4月,被舆论称为农业强国“施工图”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公布,文件提出“让农业强国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农民”。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

  正如总书记所言,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出品人:陈陆军

  |总监制:张明新

  |总策划:俞岚

  |策划:吴庆才

  |统筹:马学玲

  |执笔:阚枫

  |校对:孙静波

  |视觉:徐洋

  |中国新闻网“习言道”工作室出品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运河边的光影故事”电影公益放映系列活动开启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对外联络处处长冯雪表示,该中心一直致力于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有着丰富的出入境展览举办经验,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博物馆和文化机构提供便捷、高效的交流平台。新时代博物馆人需要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力与国际影响力。

“翠德丹”号邮轮首访天津 30国旅客开启“中国之旅”

良知作为正义的制度之源是最为可靠和根本的,然而这是一个长期的终极目标,因为常识告诉我们,人心还有不依从良知的一面,甚至有性恶的一面,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作为外在的契约制度对人的行为规制是必要的。

宁台婚姻青年交流活动走进福建宁德:感受闽东风情 共鉴发展新貌

上海3月22日电 (记者 陈静)22日,在UTD最新发布的“2019-2023年全球商学院科研排名百强”榜单中,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下称:复旦管院)位列全球第70位,领跑中国内地商学院。

央行: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工作已基本完成

“戍边守防,说不苦是假的。但当你感觉苦累的时候,望一望身后的万家灯火,便有了坚持的力量。”卢炳彰的一番话,让新兵们懂得了坚守的意义,更懂得了戍边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江西多地发力预制菜赛道 抢抓产业发展新机遇

郝明金表示,论坛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要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内在联系,全面贯彻实践要求,立足工作实际,坚持守正创新,持续引导各族人民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